远古时代,人们用树叶、兽皮遮身以御寒。随着文明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能够纺纱织布,但受限于时间久远,这些珍贵的纺织品实物尚未被我们发现。在古籍中,我们仍能窥见服饰的原始意义:“农者,依也,人所以依以避寒署也。”
先秦服饰的演变
先秦时期,服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的御寒遮体转变为标识社会等级。尤其是西周礼制的建立,服饰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崩坏,服饰制度也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尽管如此,“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准则始终被尊崇,如贵族与庶人在服饰上的差异:“士冠庶人巾”,即贵族有权戴冠,而庶人只能佩戴帻巾。
秦朝服饰的革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为了巩固政权,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服饰制度。秦始皇废除了周代的六冕制度,改穿“玄衣纁裳”,百官则佩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身着袍服,佩戴绶带。
秦朝的国运虽短,但其服饰制度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秦始皇根据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大多数服饰仍沿袭战国时期的习惯。在军事上,秦军效仿赵武灵王的胡服,采用上襦下裤的样式,以适应骑射的需要。
秦代服饰的特色
秦代服饰深受前朝影响,袍是主要的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子也有长短之分。秦始皇深信“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朝以土德得天下,因此崇尚黑色。他废除了周代的六冕制度,常服通天冠,祭祀时则穿着黑色的大礼服“袀玄”。
在服饰规定上,秦始皇对官员和庶人的服饰进行了明确区分。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庶人则穿白袍。嫔妃的服色则主要迎合秦始皇的个人喜好,受五行思想的影响。男女日常服饰的形制相似,都是大襟窄袖,但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则仅用丝带系扎。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秦代服饰和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在秦汉时代,服色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其中阴阳五行思想被深深融入服色之中。
五德终始说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历史观念。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依次相胜的循环过程。这种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也影响了秦朝的服饰制度和文化观念。